2005-12-02
近兩年,我國汽車業外部環境急劇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整車、主機企業對配套產品接連降價以及原材料等基礎性資源價格持續上漲,東風零部件生產企業和國內大部分零部件生產企業的處境一樣,經營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贏利能力進一步削弱,部分子公司(專業廠)的經營出現了極大困難。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紹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何扭轉當前被動的經營發展態勢,在夾縫中求生存,為未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持續滿足國內外整車、主機企業的配套需求,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亟須解答的重要課題。
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給我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加入WTO的后效應正在顯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緊密,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制造業面臨的整體發展格局正在改變。改革開放后,制造業保持高速增長,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制造業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技術創新能力低下、勞動力價格低廉、消耗大量資源、環境污染嚴重的基礎之上。隨著資源的過度消耗、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以及人工成本的增長,支撐中國制造業高速成長的廉價的資源優勢正在喪失,這種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提倡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從一定意義上講,制造業將由從過去對資源的依賴轉變為對技術的依賴,推進產業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從整車企業國際化重組趨勢來看,對零部件企業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國內市場的做大和外資的涌入,目前國內主要整車、主機生產企業都先后選擇了局部或全部與國際合作,使得零部件的配套主體由原來的中資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整車企業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了技術,引進了新車型,還帶來了外資企業零部件采購的規則,需要零部件生產企業盡快在制造能力、同步研發等方面迅速跟上和適應。
因此,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給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發展和生產經營帶來了兩大嚴峻的挑戰:一是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隨著國內汽車市場國際化競爭趨勢的加快,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面臨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員工的思想觀念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再加上外資企業更具技術優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技術、成本上的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增大。二是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面臨被邊緣化的挑戰。國內汽車行業的發展戰略重點是放在整車上,為了保證整車的市場競爭力,各集團必然會走向社會采購,這就導致零部件生產企業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在市場中謀求發展應該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惟一選擇。
李紹燭說,從東風零部件企業發展現狀看,盡管產品總量上始終保持持續增長,處于國內前列,但仍然明顯存在4個薄弱環節:
一是成本構成不合理,實物成本和人工成本比例過高。從目前的成本構成看,東風零部件的平均實物成本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為66.7%,而國外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大部分實物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低于50%。特別是東風零部件有6家子公司人工成本占銷售收入超過20%,這樣的成本構成根本承受不了原材料漲價帶來的風險,也難以化解產品降價的壓力。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乘用車產品比例過低。2004年,整個東風零部件乘用車產品銷售收入5.43億元,而當年國內整車構成中,商用車和乘用車分別為152.6萬輛和232.6萬輛,車市未來增長的潛力主要在于轎車,如果不在乘用車產品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未來發展的空間必然受限。
三是市場分布不合理,東風零部件盡管外部市場開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銷售收入增長較快,2004年占到總銷售收入的33.76%,但主要產品市場仍然是在東風集團內部的商用車市場。
四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新品銷售收入的比例過低,一時還滿足不了市場現實和潛在的需求。
李紹燭指出,東風零部件要想擺脫當前的經營困境,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做一個永續發展的一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必須著力培育研發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技術升級,這是中國零部件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他提出了3條建議:
--利用國際資源,強化技術開發,促進戰略轉型。近幾年來,東風零部件積極推進國際合作,今年6月份,東風德納車橋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東風零部件國際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迄今為止,東風已經與德納、偉世通、貝洱、江森、康明斯、日本富士等國際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建立起了合作關系。大力推進國際合作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獲取外資伙伴的技術資源,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在每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中,要始終堅持構建研發中心,以培育自己的研發體系。東風車橋公司通過與德納合作,就實現了共享德納公司的商用車研發平臺,這樣做不僅能夠迅速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且也為企業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下一步,東風將充分發揮合資公司這一平臺的重要作用,將合資公司積累的能量盡快釋放,盡快導入新產品和新技術,推進東風零部件的產品結構調整,進而實現整體的戰略轉型。與此同時,中國零部件企業還必須立足自主研發,依靠自身努力來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和結構轉型。新產品的成功開發,不僅極大地增強了東風零部件自主開發的信心,也為企業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實施技術轉型奠定了基礎。
--建立數據化管理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零部件生產企業要真正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還必須從基礎性管理做起。東風零部件的經驗是大力實施“1+4”管理模式。所謂“1”,就是指數據信息系統。要建立起基礎數據庫,為各層面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信息,包括財務數據體系和商品數據體系等。所謂“4”,就是一個通用資本和三個專業資本。一是資金資本,企業贏利能力越強,融資渠道越寬,發展就更快,所以企業必須追求利潤,并保持持續贏利性增長。二是技術資本,技術在現代企業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東風零部件高度重視核心技術、自主產權、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強化技術創新能力。三是管理資本,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模式和制度也是競爭力。四是人力資源,特別是有專業技術的人才,東風零部件正在積極培養和吸納一批具有專業水平的技術、管理人才,促進事業發展。
--實施戰略轉型,著力做強做大中國零部件。東風零部件將根據各個子公司不同特點,分別實施“五化”的發展策略。一是實現東風零部件企業的專業化,要根據產品的特點,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以專業化為方向,組建6-7家系統化、模塊化的公司和一些專業化的公司。二是實現規?;瑬|風零部件企業將通過融入全球零部件配套體系實現規?;洜I,不斷擴大產銷總量,提升經營質量。三是實現中性化,東風零部件通過融入國際發展逐步改變長期依附集團內部整車的現狀,向集團外部市場擴張,走中性化的道路。四是實現核心化,包括產品核心化、研發核心化和供貨體系中的核心化,在寶塔式供貨體系的各層次中尋求核心化地位,力爭成為一級供應商;五是實現國際化,樹立國際化戰略思想,力爭通過國際合作,獲取技術后援和管理支撐,融入國際技術資源和全球采購體系,為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完)